算算日子,當一個產品經理已經將近15年,當年憑著一股熱誠要把產品做好,毅然從研發轉戰PM的工作,被拒絕是習以為常的事。這幾年一路打拼上來,踩了不少雷,也學會許多事,老闆交辦的事也越大越難,最後終於也要跨過線,自己來扛起業績的責任。但是跨界多了,真的很容易混淆自己的角色,不小心就把對人的銷售做成產品顧問。已經有同仁告訴我,我的角色會讓團隊混淆,什麼角色都要做,結果打出一套組合拳,這是好事嗎?每一件事都很像,但是其實很不一樣,這也是我來上課的重要目的之一。期望自己在被拒絕之後,仍然可以做對的事,所以我的心得就從差異開始談起吧。

目的要釐清

Alex老師開始就告訴我們銷售和談判不一樣。

<aside> 💡 談判是達到自己的目的,銷售是讓客戶同意和喜歡,並利用說服的技巧

</aside>

最近在談一個採購案,價錢上一直無法讓我滿意,但交付日期可以符合期望,所以我開始設計做大蛋糕的方案,儘量用交換引導對方在價格上做出讓步。後來對方加入了一個新的業務,讓我們的議價變的沒有彈性,於是我只好讓他出局,只和對方老闆議價,原因很簡單,因為我**「不喜歡」**他沒有溫度並單調的處理事情方式。在這一件事上感受到業務只想賣到好價錢,是不容易成功的。

組織分工解謎

我有一個好朋友叫Simon,是一間設計公司的老闆,最近在研發一個新產品,這個產品在研發階段就和客戶的技術主管合作,兩造雙方合作氣氛融洽,看來應該可以順利產生極有競爭力的產品,但是現在產品已經可以提供樣品了,客戶卻遲遲不下單,這讓Simon有進退兩難的困擾。 這家公司的技術專家叫Patrick,我也很熟悉,因為我們曾經共事過一段時間,我很清楚他的處事風格,除了是一個很厲害的技術專家,做事明快果決,但是政治力不強,常常有手腳施展不開的狀況。

在課前,我就知道Simon這個合作案,雖然這件事是我牽成的,但我沒有介入很深。一直以來,Simon都是和Patrick接觸,達成協議後便展開設計工作,當樣品產出後,客戶態度變得保留之後,也造成Patrick很多困擾。在我和Patrick聊過幾次後發現他們公司的PM是中間主要的阻力,而PM本來就是主導關鍵元件的主導者,本來我還想以我多年PM的角色幫助Patrick如何在內部和PM溝通來取得共識,但是意外的發現他公司的CEO對這件事也沒有一定的作法,才造成現在的合作有觸礁的狀況。

經過Alex老師課程對於人物的剖析和分類,我發現原本一直合作的對象Patrick,只是個倡導者和影響者,其實更重要的把關者和決策者都沒有注意到,所以這不是因為Patrick的政治力不強,而是關鍵人物沒找到,難怪阻力重重,所以我建議Simon開始要轉向了。

人物重新分析,問題就開始清楚了

人物重新分析,問題就開始清楚了

解構決策分析

PM在這個案例中不斷地拒絕採用這個新的廠商的產品,也拒絕看見產品所帶來的價值,到底是為什麼呢?其實原因並不特別,真的不能只解釋為PM想要有話語權而已。課程中在購買決策的影響因素中所羅列的四大構面,在這裏有三個面向是明顯負向的,分別是道德危機成本、專屬陷入成本與外顯單位效益成本。

Simon的公司是一個新公司,所以使用一個新廠商的產品的風險本來就存在,產品真的沒有問題嗎?公司財務狀況健康嗎?有存續有問題,我們的客戶都是大客戶,有辦法拿來做實驗嗎?嘗試以後的好處夠明顯嗎?一定要導入嗎?如果以客戶的知覺價值(CPV)來計算,我簡化成只有功能和價格兩項來計算,在這個案例,如果導入成本大於30的時候,新舊案CPV差距就是負分了,還需要導入嗎?所以銷售案可以改善的部分也漸漸呈現出來了。

80x0.9+70x0.6-30 = 0,這樣的差異會有意願導入嗎

80x0.9+70x0.6-30 = 0,這樣的差異會有意願導入嗎

拒絕處理四步驟

這個拒絕處理的四步驟,課前在Alex老師部落格的學長姊的心得中以收穫不少,這和談判五步驟比較,其實談判的目的釐清是比較困難且容易被忽略的起手式。相同的是主要的處理對象還是人。所以接下來和Simon商討對應方式,要約到決策者與把關者進行了解與分析,尤其是背後的弦外之音。我知道對方沒有好臉色的機會應該還是很高,尤其是PM。但是重點要擺在積極聆聽與分析關鍵人物的訊息和事後的分析,其實到了這一步才能真正的知道和客戶關係真實的狀況,也才有機會做出正確的回應。